首页 >  找素材 >  
季羡林: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问精不精!

加入素材篮X

X 你的素材篮已满!去腾个位置

收藏到我的素材库

X

嘉诚经过几年生活磨砺之后,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便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刚完成一桩生意的李嘉诚怀着嘉诚经过几年生活磨砺之后,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便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刚完成一桩生意的李嘉诚怀着

我的分类

备注功能,方便后期作文素材的灵活使用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将文本分享到朋友圈

确认收藏

收藏成功

X

嘉诚经过几年生活磨砺之后,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便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刚完成一桩生意的李嘉诚怀着嘉诚经过几年生活磨砺之后,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便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刚完成一桩生意的李嘉诚怀着

季羡林: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问精不精!

5755   

1907   

2861

2007年3月,知名作家梁衡专访多年好友季羡林老先生,他特意请教一个问题:“您关于古代东方语言的研究,您所治之学,如吐火罗文,如大印度佛教,人都不知,为何要研究?”听了梁衡的疑问,96岁高龄的季老先生肃然答道:“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管探究,只问精不精。”梁衡在回忆文章中深有感触地说:“学问就是对未知世界、对自然界、对星空、对生态的尊重。因为一切未知中都藏有真知,也许哪一棵野草就是将来打开生命大门的钥匙。而面对茫然的未知世界,那些勇敢拓荒的人就是真正的英雄。 学问是无止境的,学问不在于有用无用,凡学问就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只要是正确的,总有一天,它将成为未来世界的真理。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将文本分享到朋友圈

2861
加入素材篮 收藏
  • “美国和欧洲的正蚯蚓”引发了板块漂移学说

    4926   1636   2444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调查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发现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矧,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正蚯蚓,但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他无法回答,这究竟是为什么?密卡尔逊提出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当时,魏格纳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问题。他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很有限,无法横跨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揭示了这样一个秘密: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才裂开分为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书。
    加入素材篮 收藏
  • 巴特劳特:因《爱莲说》而发明“自洁薄膜”

    4205   1399   2097

    德国科学家巴特劳特是一个爱较真儿的人,他也特别喜欢中国清代文人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他想不通,为什么莲会“出淤泥而不染”呢?为了较真儿,他特意做了个试验:将炭黑撒到莲叶上,再用喷壶洒水。果然,污物和着水珠一同滚落,莲叶洁净如初。试验结束后巴特劳特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让这一现象变成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于是,他开始了进一步的试验。他从显微镜里观察到,莲叶表面是许多乳头状的小包,包上有一层很薄的蜡膜,污物只能停留在小包的顶端,很容易被水珠带走。根据这一发现,巴特劳特发明了用于汽车或建筑物表面的“自洁薄膜”,可使灰尘很容易被雨水冲洗净。今天,这种自洁薄膜已被广泛应用。
    加入素材篮 收藏
  • 爱因斯坦:年轻时的提问令舅舅既赞许又担忧

    4662   1554   2337

    一天,爱因斯坦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
    加入素材篮 收藏
  • 普通的学生问是什么,而聪明的学生问为什么

    3747   1246   1864

    我有一位朋友正在教小学,她说她班上有几个天才儿童,我就问:“你认为天才儿童跟一般学生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很简单,普通学生通常都问‘是什么?’,聪明的学生则爱问‘为什么?’”她说,“譬如教到‘四季',对于普通学生,你只要告诉他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就成了。对于天才儿童,却非把四季更替的道理讲出来不可。这是因为普通学生只要知道大概,天才学生却希望深入了解。”没想到一字之差竟然有这许多不同。 我们学习时,在“是什么”之后,总应该深一步想:“为什么?”
    加入素材篮 收藏
  • 达芬奇:选择“探究未知”,不“害怕未知”

    4779   1593   2396

    达·芬奇在20岁时已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用画笔和雕刻刀去表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热情歌颂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一次,达·芬奇在山里迷了路,走到了一个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我突然产生了两种情绪——害怕和渴望:对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会有什么怪异的东西。”他一生都被这两种情绪所羁绊——对生活的不可知性或无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这个神秘的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释其含义,描绘其壮观。 为什么达·芬奇成为了大师,而大多数人碌碌无为?除了他具有出众的天赋外,在“害怕未知”和“探究未知”之间,达·芬奇往往选择后者,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加入素材篮 收藏

关于本站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昂立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 沪ICP备 16005456号
免费作文素材 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