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素材篮X

X 你的素材篮已满!去腾个位置
首页 >  找素材 >  
共 28 个结果
素材类型
热门标签
全部标签

收藏到我的素材库

X

嘉诚经过几年生活磨砺之后,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便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刚完成一桩生意的李嘉诚怀着嘉诚经过几年生活磨砺之后,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便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刚完成一桩生意的李嘉诚怀着

我的分类

备注功能,方便后期作文素材的灵活使用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将文本分享到朋友圈

确认收藏

收藏成功

X

嘉诚经过几年生活磨砺之后,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便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刚完成一桩生意的李嘉诚怀着嘉诚经过几年生活磨砺之后,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便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刚完成一桩生意的李嘉诚怀着

综合排序 人气最高 最近更新 收藏最高 <  1/2页 >
  • 叩诊法的发明——由父亲敲击酒桶得到的启示

    探索 灵感 观察 思想

    有位奥地利医生叫奥斯布鲁格,他父亲是个卖酒的,为了判明高大的酒桶里还有没有酒,这位父亲经常用手在桶外头敲敲,然后由声音判定桶里还有多少酒,是满桶还是空桶。父亲的这一做法启发了他,他由此推论,人的胸腔腹腔不也像只桶吗?医生敲敲病人的胸腔腹腔并细心听听,不就可以由声音判明他的病情了吗?于是,他细细钻研,认真总结,终于发明了著名的诊病方法一一叩诊。

    加入素材篮收藏

    9510

    3179

    4768

  • 爱因斯坦:勇于承认关于静态宇宙模型的错误

    探索 真诚 权威 改过

    1917年,爱因斯坦开始研究宇宙的稳恒态性问题。经过研究,爱因斯坦发现宇宙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但是,爱因斯坦又不肯放弃静态宇宙的概念。因此,爱因斯坦在计算时,在引力场方程中引入了“宇宙项”,求得了一个静态宇宙模型解。这个结论不仅符合当时的宇宙学原理,也与已知的观测事实相符,爱因斯坦对此很满意。可是在这之后,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比利时学者勒梅特,又先后从数学的角度证明了宇宙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再之后,美国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星云,发现宇宙是动态的。这一发现强有力地支持了弗里德曼等人的观点,也改变了爱因斯坦对宇宙的看法。对于这样的结果,爱因斯坦坦率地说,坚持静态宇宙模型的观念,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事。事实上,在探究宇宙奥秘的道路上,难免会有失误,也难免会犯错。但这些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固步自封,不随着事态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想法、观念,从而阻碍探索之路。爱因斯坦勇于承认错误,令人敬佩。这也是他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加入素材篮收藏

    7017

    2331

    3494

  • 季羡林: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问精不精!

    质疑 有用 探索 学问

    2007年3月,知名作家梁衡专访多年好友季羡林老先生,他特意请教一个问题:“您关于古代东方语言的研究,您所治之学,如吐火罗文,如大印度佛教,人都不知,为何要研究?”听了梁衡的疑问,96岁高龄的季老先生肃然答道:“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管探究,只问精不精。”梁衡在回忆文章中深有感触地说:“学问就是对未知世界、对自然界、对星空、对生态的尊重。因为一切未知中都藏有真知,也许哪一棵野草就是将来打开生命大门的钥匙。而面对茫然的未知世界,那些勇敢拓荒的人就是真正的英雄。 学问是无止境的,学问不在于有用无用,凡学问就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只要是正确的,总有一天,它将成为未来世界的真理。

    加入素材篮收藏

    5532

    1832

    2750

  • 舍恩拜:一条围裙引出了世上第一种无烟炸药

    改过 科技 创新 探索

    1896年的一天,瑞士化学家舍恩拜做试验时,不小心把盛满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瓶碰倒了。溶液流在桌上,一时未找到抹布,他赶紧拿来了妻子的一条棉布围裙来抹桌子。围裙浸了溶液,湿淋淋的,舍恩拜怕妻子看见后责怪,就到厨房去把围裙烘干。没料到刚靠近火炉时,只听得“噗”的一声,围裙被烧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烟,也没有一点灰,他大吃一惊。事后,舍恩拜仔细回忆全过程,顿时高兴万分,意识到自己已经合成了可以用来做炸药的新的化合物。为此他多次重复了实验,肯定了结果无误,遂将其命名为“火棉”,后人称之为硝化纤维素。就这样,一条围裙引出了世界上第一种无烟炸药的问世。

    加入素材篮收藏

    5336

    1765

    2646

  • “美国和欧洲的正蚯蚓”引发了板块漂移学说

    规律 质疑 远见 探索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调查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发现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矧,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正蚯蚓,但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他无法回答,这究竟是为什么?密卡尔逊提出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当时,魏格纳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问题。他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很有限,无法横跨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揭示了这样一个秘密: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才裂开分为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书。

    加入素材篮收藏

    4732

    1571

    2347

  •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看书,反复读书认真学习

    探索 思想 读书 严谨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加入素材篮收藏

    4673

    1560

    2329

  • 达芬奇:选择“探究未知”,不“害怕未知”

    勇气 好奇 探索 质疑

    达·芬奇在20岁时已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用画笔和雕刻刀去表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热情歌颂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一次,达·芬奇在山里迷了路,走到了一个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我突然产生了两种情绪——害怕和渴望:对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会有什么怪异的东西。”他一生都被这两种情绪所羁绊——对生活的不可知性或无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这个神秘的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释其含义,描绘其壮观。 为什么达·芬奇成为了大师,而大多数人碌碌无为?除了他具有出众的天赋外,在“害怕未知”和“探究未知”之间,达·芬奇往往选择后者,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加入素材篮收藏

    4607

    1535

    2310

  • 爱因斯坦:年轻时的提问令舅舅既赞许又担忧

    探索 质疑 思想 挫折

    一天,爱因斯坦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

    加入素材篮收藏

    4508

    1502

    2260

  • 周恩来:一段坦诚的话,使美国青年成熟起来

    反省 成长 探索 青春

    1971年春,周恩来会见美国乒乓球队。队员科恩是个有名的嬉皮士,他向周总理问道:“总理先生,我想知道您对美国嬉皮士的看法。”周恩来看了看科恩那飘垂的长发,说:“看样子您也是一个嬉皮士。”周恩来继而把眼光转向大家:“世界上有的年轻人对现状不满,正在寻求真理,在思想变化的过程中,在这种变化成型以前,这是可以允许的。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曾经为寻求真理尝试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周恩来又将眼光转向科恩:“要是经过自己做了以后,发现这样做不正确,那就应该改变,你说是吗?”科恩耸耸肩,友好而诚恳地笑着点点头。周恩来略略停顿,又补充一句:“这是我的意见,只是一个建议而已。”周恩来这番话,在第二天(1971年4月15日)几乎被所有的世界大报与通讯社报道。4月16日,科恩的母亲从美国加州威斯沃德托人通过香港,将一束深红色的玫瑰花送给周恩来总理,感谢周恩来对她的儿子讲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让他成熟了许多。

    加入素材篮收藏

    4503

    1494

    2233

  • 道尔顿:因送礼物,引起他对色盲问题的研究

    长短 理性 科技 探索

    1791年的圣诞节,好久没有回家的道尔顿,买了一双长袜,作为圣诞礼物送给母亲。当道尔顿亲手把礼物放在母亲的手中时,母亲有些踌躇了。道尔顿忙问:“您不喜欢吗?”“不,这袜子的质量很好,只是颜色太鲜艳了。”母亲不好意思地说。道尔顿诧异了。这明明是一双灰色的袜子,母亲为何说鲜艳呢?于是他再次向母亲解释:“现在像您这样年龄的人,都穿这种蓝灰色的袜子,它根本也不鲜艳呀!”母亲有点生气了,她抬高嗓音说道:“这颜色鲜艳得像樱桃一样红,你怎么说是灰色的呢?”道尔顿感到十分奇怪。但他马上意识到了,可能是自己的眼睛或母亲的眼睛出了问题。为了证实自己的预感,他又叫来了弟弟,可是弟弟也说长袜是蓝灰色的。此时,道尔顿并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又找来了几个朋友,朋友确认的颜色却与母亲的一样。“这就奇怪了,难道是我和弟弟的眼晴有问题?”道尔顿陷入了沉思。经过多次试验,他证明自己和弟弟对鲜艳的粉红色,毫无感觉。他们从出生以来,就不知道熟透了的樱桃是这样的颜色。由此,道尔顿开始了这个问题的研究。1794年,他出版了《关于各种颜色显现程度的反常事例》,开创了人们对色盲问题研究的新领域。

    加入素材篮收藏

    4282

    1417

    2136

  • 爱因斯坦:儿时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的奥秘

    知识 探索 好奇 坚持

    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不断地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加入素材篮收藏

    4204

    1407

    2103

  • 冯·卡门:等他赶上来时,我又跑到前面去了

    改革 自信 探索 突破

    1936年10月,钱学森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冯·卡门教授讲了一个非常好的想法。有人问:“教授,您把这么好的想法都讲出来,就不怕别人超过您?”卡门教授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来,我又跑到前面去了。”后来,钱学森回忆起那段学习经历,深有感触地说:“冯·卡门教授的一席话,使我一下子开了窍。加州理工学院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到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那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 敢想天下先,敢为天下先,终成大师。大师取得的成就可能会被后人超越,但领先的思想和意识却永远不会过时。

    加入素材篮收藏

    4119

    1366

    2045

  • 厉归真:进入深山,探访真虎,画虎技法大长

    勇气 探索 实践 成长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加入素材篮收藏

    4121

    1362

    2041

  • 巴特劳特:因《爱莲说》而发明“自洁薄膜”

    有用 探索 观察 创新

    德国科学家巴特劳特是一个爱较真儿的人,他也特别喜欢中国清代文人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他想不通,为什么莲会“出淤泥而不染”呢?为了较真儿,他特意做了个试验:将炭黑撒到莲叶上,再用喷壶洒水。果然,污物和着水珠一同滚落,莲叶洁净如初。试验结束后巴特劳特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让这一现象变成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于是,他开始了进一步的试验。他从显微镜里观察到,莲叶表面是许多乳头状的小包,包上有一层很薄的蜡膜,污物只能停留在小包的顶端,很容易被水珠带走。根据这一发现,巴特劳特发明了用于汽车或建筑物表面的“自洁薄膜”,可使灰尘很容易被雨水冲洗净。今天,这种自洁薄膜已被广泛应用。

    加入素材篮收藏

    4033

    1341

    2011

  • 凯库勒:从梦中惊醒,苯分子是一环状结构!

    休息 灵感 机遇 探索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是个勤学的人。有一天,他在紧张的工作之后,感到非常倦怠,坐在一辆马车里昏昏入睡了。这些天来,他聚精会神地研究苯分子的结构,大脑极度疲乏。进入睡眠状态后,他的大脑的许多神经经过短暂的休息,便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他似乎觉得碳分子都活了,在他眼前翩翩起舞,结成了一条长链。长链像蛇一样扭动着,忽然一口咬住自己的尾巴,盘成了一个圆圈。这时,凯库勒从梦中惊醒,忽有所悟地喊一声:“我找到答案了,苯分子是一环状结构。”之后,凯库勒通过研究,证明了他的假设。 千载难逢的机会,是由不歇思考而来的。如果不曾努力,就想在梦中获得灵感,那就真是在做梦了!

    加入素材篮收藏

    4006

    1340

    2004

  • 章太炎:自以为成为中医大师,其实医术不行

    谦虚 个性 真相 探索

    章太炎读了很多中医著作,自认为医术高明,喜好给人看病,可他的药方价格高且根本治不了病,但朋友都知道他狂傲自大,便有意奉承:“用了你的药方,神清气爽。”章太炎十分得意,确信自己已成为中医大师。一次,自己生病,自开药方治疗,但不见好转,不得已找名医求治,仅服用了两剂中药便疮愈,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医术并不高明。从此他潜心于中医理论研究,注重实践经验积累,撰写了《霍乱论》等重要著作,也医治了不少疑难杂症。

    加入素材篮收藏

    3963

    1317

    1967

  • 邓拓:为不使国家文物流失,凑钱将古画买下

    探索 勇气 无私 远见

    1961年的一天,邓拓在荣宝斋看到一幅潇湘竹石图卷。这幅画是一位四川老人的祖传珍宝,说出自苏东坡的手笔。可经有关专家鉴定,认为不是东坡的真迹。为了不使国家文物流失,邓拓把自己若干幅藏画卖给店里,凑足上万元,把那幅古画买了下来。 他从故宫藏画的记录中逐字逐句与画面核对,经过半年的精心研究,他终于作出结论:潇湘竹石图确实是苏东坡的真迹,而不是伪作。1964年,邓拓将个人所收藏的最好的154件古画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包括他花万元巨资收购、半年辛劳鉴定的这幅古画。 一个愿意无偿奉献,不求丝毫回报的人,是真正的“大家”!

    加入素材篮收藏

    3881

    1293

    1957

  • 丁磊:大学四年最大收获,通过自学学会思考

    教育 学习 探索 思想

    丁磊的大学时期,用传统眼光看,他并不是一个好学生。除了第一个学期他每天按时作息之外,其他三年多时间,第一节课他是从来不去上的,因为他很困惑,难道书本上的知识一定要老师教才会吗?同时,他觉得眼睛还没睁开就去听课效率一定不好。丁磊说,大学四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思考。而思考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是任何人都无法强灌输进去的。因为没有听第一堂课,又不得不做作业,所以他会很努力的去看老师上一堂讲的东西,会很努力的去想老师想传达什么样的消息。在这个过程中,他很快掌握了一种重要的技巧,那就是思考的技巧。后来在接触到互联网的时候,他才知道这种技巧对他是多么的重要,因为互联网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一本书很系统的告诉你互联网的整个结构,里面的软件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加入素材篮收藏

    3867

    1284

    1914

  • 伽利略:由于贫困而退学,自学成才闻名全国

    学习 探索 荣誉 规则

    家庭生活的贫困,使伽利略不得不提前离开大学。失学后,伽利略仍旧在家里刻苦钻研数学。由于他的不断努力,在数学的研究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他还发明了一种比重秤,写了一篇论文,题目为《固体的重心》。此时,21岁的伽利略已经名闻全国,人们称他为“当代的阿基米德”。在他25岁那年,比萨大学破例聘他当了数学教授。

    加入素材篮收藏

    3752

    1245

    1876

  • 李四光:靠自信自强彻底粉碎“中国贫油论”

    权威 自立 自信 探索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国际地质和地理学界长期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内地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想:外国地质学家并没有做过认真调查,凭什么说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他不信洋人,1921年,李四光亲自到河北太行山东麓进行地质考察,1933到1934年又到长江中下游的庐山、九华山、天目山、黄山进行考察,然后写出论文,论证华北和长江流域普遍存在第四纪冰川。1939年,他又在世界地质学会发表《中国震旦纪冰川》一文,用大量实证肯定中国冰川遗迹的存在,这对地质学、地理学和人类学都是一大贡献。20世纪初,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曾在我国西部打井找油,结果毫无所获。于是以美国布莱克·威尔教授为首的一批西方学者,就断言中国地下无油,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年轻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偏偏不信这个邪:美孚的失败不能断定中国地下无油。他说:我就不信,油,难道只生在西方的地下?在这种强烈的信心的支配下,他开始了30年的找油生涯。他运用地质沉降理论,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江汉油田。他当时还预见西北也有石油。今天正在开发的新疆大油田,也完全证实了他的预言。李四光靠自信、自强彻底粉碎了“中国贫油论”。

    加入素材篮收藏

    3654

    1222

    1840

< 12>

关于本站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昂立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 沪ICP备 16005456号
免费作文素材 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