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被知识界誉为“教授的教授”,刘节是他的得意弟子。刘节担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成了上级,陈寅恪成了批斗对象,没有人再敢同陈寅恪接触了,刘节却对老师一如既往,依旧十分尊重,过年过节时还去行拜见的大礼。
1954年刘节也遭受批判,有人向他暗示:只要批判陈寅恪,便可过关。他却坚持不转向,愤而辞去了历史系主任。“文革”中,刘节自己遭受的苦难已无以复加,还把陈寅恪将要受的苦难揽到自己头上。1968年农历春节前,双目失明、年近八十的陈寅恪卧病在床,红卫兵要把他抬去批斗,陈的妻子上前阻拦被推倒在地时,刘节挺身而出,主动代替老师去接受批斗。罚跪、辱骂、殴打告一段落,勒令他“自己批判自己”时,他说:“我的学问远不及我的老师,今天我能代替他,是我的光荣。”
在那人人难以自保的年月,一些“家庭出身不好”或者父母“犯了错误”的子女,不少人走上了断绝家庭关系甚至脱离父母关系之路。刘节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像多数人那样,与批斗对象划清界限,反而还主动代替老师去挨斗,虽非空前绝后之举,“文革”中也是仅此一例。在遭受非人待遇的年月,他还写下了掷地有声的人生信条:人格同学问是一致的,绝没有学问好而人格有亏的伟人。他还对学生说:“你们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