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批改秀 >  

全部 初中 高中 < 1/453 页 >

  • wangyh 高三 2025-07-27 14:15:52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依据,“认可度”来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这种现象无处不在,从选择餐厅,购物到择业,升学,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应对认可度有深入思考避免被其绑架,实现理性判断与价值追求。诚然,认可度作为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接受程度和认同程度,它既包括个体的主观感受,也包括群体的普遍感受。日常生活...

    teacher-C|teacher-C 老师点评: 优点主题鲜明,结构清晰:紧扣“不被认可度绑架”的核心论点,从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逻辑框架完整。哲理加持,思辨性强:引用康德、尼采等哲学观点,赋予文章思想深度,超越表面讨论。例证贴切,贴近生活:结合选学校、旅游、商品营销等日常场景,让抽象概念具象化,易引发共鸣。辩证视角突出:既肯定认可度的参考价值,又批判其局限性,避免片面极端化表达。需要改进的地方语言细节失分:错别字、标点误用影响阅卷观感,需逐句校对规范。论证浮于表面:哲学理论仅作标签化引用,未深入解释与主题的内在关联。案例单薄粗糙:所举例子缺乏具体数据或生动细节,削弱说服力。结论空洞喊话:结尾停留在呼吁层面,未提出可操作的实践方法。

    B-
  • wangyh 高三 2025-07-27 14:12:17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探索陌生世界自始至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功力。从远古先民仰望星空,到现代科学家潜入深海,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然而一个人乐意去探索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诚然,好奇心一直是人类探索未知的起点,亚里士多德说过,好奇是心灵的天堂,它驱使人们不断追问,探索与发现。无论是牛顿因为苹果落地而...

    teacher-C|teacher-C 老师点评: 优点:主题聚焦,结构清晰:紧扣题干核心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不止于好奇”的观点,并分层次从探求欲望、冒险精神、责任感等角度论证,逻辑链条完整。例证典型,中外结合:选用牛顿、爱因斯坦等西方科学家与神农氏、邓稼先等中国人物案例,兼顾科学史与民族文化,增强说服力。引用权威,提升深度:借亚里士多德名言强化论点,结尾引用屈原诗句收束全文,体现文化底蕴与思想厚度。需要改进的地方:语言精准度不足:存在错别字(如“功力”“征使”)和表述模糊处(如“对光的思考”),需校对并具体化;可增加修辞手法(如比喻或排比)提升感染力。论证纵深欠缺:部分段落停留在事实罗列,缺乏对案例内在动机的深度剖析;未辩证讨论好奇心与其他因素的矛盾关系,思辨性较弱。过渡生硬,衔接松散:段落间逻辑跳转突兀,建议用过渡句串联观点;结尾结论稍显仓促,可升华至人类文明层面深化立意。

    B-
  • wangyh 高三 2025-07-27 14:10:19

    小时候,我们常常喜欢问为什么,长大后我们往往更倾向于接受己有的答案,追求于结论。这种转变,有人担忧,有人将其视为成长的必然。在我看来问与答之间并非对立,他们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两个阶段,共同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人生境界。首先,发问是成长的起点。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他通过不断提...

    teacher-C|teacher-C 老师点评: 优点文章紧扣题目核心矛盾,以“发问与结论的辩证关系”为主线,结构清晰且逻辑连贯。通过引用苏格拉底、笛卡尔等经典名言增强理论深度,并结合生活实例与科学史案例(如牛顿力学)论证观点,体现了对认知发展的深刻思考。结尾提出动态平衡的成长观,既肯定提问的价值,又强调结论的实践意义,展现出较强的思辨能力和现实关怀。语言流畅自然,观点明确,符合议论文的基本要求。需要改进的地方错别字频出(“己有”“永运”“保特”等)、用词不当(“走同”“开华”)直接违背高考作文基础要求,属硬伤;句子拖沓影响阅读流畅度。逻辑衔接生硬:段落间过渡突兀,如从“结论的重要性”直接跳转到“否定结论的危害”,缺乏承启句引导;对策部分过于笼统,应设计分阶段实施方案(如青少年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具体方法)。思想深度有限:需要深化辩证分析。论据支撑薄弱:科学家案例泛泛而谈,缺乏具体人物或事件细节;笛卡尔名言与论点关联牵强,未能有效佐证观点。建议补充差异化案例、数据或权威研究结果增强说服力。

    C+
  • wangyh 高三 2025-07-27 14:05:58

    人性的弱点,社会的缩影近来"双标"成为网络热词,顾名思义,双标是指双重标准,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用不同标准衡量两个对象,往往有意无意中成为双标人。我认为双标是人性的一部分,它又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这既是人性的弱点,也是社会的缩影。双标,是人性的试金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双标现象的产生与人的自恋情结,...

    teacher-C|teacher-C 老师点评: 优点:文章紧扣“双标”主题,立意深刻且具有现实意义,将个体心理与社会结构相结合,既剖析了人性矛盾(如自恋、功利主义),又揭示了社会不公(资源分配、阶层差异)。引用《论语》、《孟子》等经典增强文化底蕴,案例涵盖校园、职场、家庭等多场景,体现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结尾提出解决方案,展现积极的价值导向和社会责任感,整体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需要改进的地方:语言表达欠严谨:存在错别字(如“匀施于人”应为“勿施于人”)和用词不当(如“严苟”),需仔细校对并规范引用经典;可增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论据单薄且表面化:例子缺乏数据支撑,建议补充调查统计或权威研究结果;深化因果分析,,构建完整逻辑链。结构衔接生硬:段落间过渡突兀,可添加承启句(如设问、总结句)使行文更流畅;对策部分过于笼统,应设计具体可行的方案。

    C+
  • 叶皓天 初三 2025-07-15 19:44:04

    生活给我的留白声浪化为潮水,漫过耳膜;阳光引燃了龙身,使其翻卷成流动的火焰。欢呼声渐渐远去,我在日记本上无意识地描摹着龙鳞的纹路。“落选了...”笔尖顿了顿,墨水在纸上晕开一个小点。匆忙合上,《红楼梦》的书脊硌到了胳膊,索性翻开来读吧。光阴荏苒间,我合上书籍,抬头活动颈椎时,书本突然从手心滑落,书页...

    语文D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评价如下:问题一:对于主题事件的选取上,个人认为还可以更为典型一些,一旦主题事件具有典型性,所达到的效果可能是事半功倍的,也就有话可说一些。问题二:作为文章第一段落,从段落结构来说,不够精简、切中文章主题,到底是啥“生活的留白”,你需要明白无误、准确通晓地告知读者,而不是让读者去猜,这一点需要注意。表扬一:文章整体用语还是比较不错的,一些语言也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也掌握了一定的人物刻画的手法,包括正面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刻画,还有就是触及到了对人物所处侧面环境的刻画和衬托,让文章的主题表现更为的明显和深刻。

    B
< 1 2 3 4 5 ... 453 >
榜单

勤奋榜 进步榜 高分榜

    批改秀
      好素材换一批

      关于本站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昂立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 沪ICP备 16005456号
      免费作文素材 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