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67 0
biexc2021
初三
2017-09-18 21:41:40
小方 老师点评: 回顾原文,可以发现作文前半部分内容与主要材料没有关联,而后面写“我”与“弟弟”的矛盾,叙述又过于简略、随便,因而难以很好地表达中心。 建议:1.围绕中心选材材料。本文中心是“微笑待人更好”,那么本文的主要材料是“我”一开始待人很冷漠或挑剔,后来经过“我”的观察、反思,“我”发现微笑能缓自己和与他人的关系,既给他人带来愉悦,也能让自己改变心态,生活在愉悦之中。 2.选材恰当的材料。“我”与弟弟间的矛盾冲突过于微弱,因而对中心的表达也比较弱,建议更换为更让自己感受深刻的材料。
25749 0
佘醉
高二
2017-09-18 20:47:05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题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每一个同学都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这首诗让我们懂得了劳动的艰辛,同时,也深深懂得了节俭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们的先辈们一直都把节俭当做我们中华名族的美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
任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我们想来看两个词的辨析:廉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不损公肥私,不贪污。节俭,在同一本词典中被解释为:用钱等有节制。可以看出两个词意义完全不同。廉洁形容的主体应该是在政府或企业中手握权柄的人,而节俭可以是任何人。有个比较生动的例子,不知道你又没看过今年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电视剧开篇就是讲了一个小官巨贪赵德汉,他利用职务收受贿赂,藏了一屋子的钱,但是一分没敢花,平时生活也是非常简朴。但是他哭诉不敢花钱的场景,还被网友制作成了各种表情包。所以,这个人物就是同时做到了不廉洁但是很节俭。所以按照题目的要求来说,这篇作文是完全的跑题了。高考对于完全跑题的作文一般都是给到四类,审题能力需要得到重视。其次,假设题目就是节俭,你放了很多的材料,但是没有思考和分析,只是堆砌在一起,这也没法成为好的作文。
25810 0
gy2020
高一
2017-09-16 23:03:41
其实人的成长不仅仅是岁数的增长、外表的改变,更重要的在于内心与思维的主动成长。人往往都是这样:一岁开始学说话;五岁开始学数学计算;十岁开始懂得交流方式,那么,十五岁的我们学会如何成长。十五岁的年龄段应摆脱幼稚,脱离叛逆,内心变得强大起来了。我的母亲似乎经常用言语攻心,时常说我怎么这儿做不好,那儿也做...
教主大人 老师点评: 正如你的文章所说:成长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成长,也是心灵上成熟。每一次的有所感悟就是一次成长。你的这篇作文,所写的两个事例,第一个可以反应成长的主题。建议你展开叙写。第二个例子不太合适,对于智能手机,各有各的喜爱,本身是科技的一项进步,取代之前的产品,并定是进步的,即使是电池续航能力弱那也是,玩的时间长啦!从物理学科角度来讲,智能手机的电池电容量肯定是比以前的手机电池的电容量大的。之所以电不够用,是因为功能太多等等各方面因素造成的。所以这一点作为体现成长,本身这个例子就不合适。
25791 0
gy2020
高一
2017-09-16 21:18:53
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的生活已趋于碎片化了,碎片化的时间被我们利用起来进行碎片化的阅读。然而,我们是否扪心自问过:这样的阅读方式当真有利于我们的心态与认知吗?此时,利弊权衡的多少在我们心中架起了一杆天平,而利与弊往往在做出选择的一瞬间就打破了天平的平衡。或许大多数人认为碎片化的阅读之利大于其弊,否...
任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本文切题准确,观点表达明确,文字流畅,结构清晰。不过思考有些浮于表面,因果逻辑分析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也不太够真实全面。具体来说,文章由碎片化的生活开始,说碎片化的生活决定了碎片化的阅读。这里其实可以把生活为什么碎片化的原因分析一下,每个人看到的层面不同,就本文所说的阅读来说,是因为对于上班的成年人和上学的未成年人来说,主要的大块时间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而剩下的时间可能要用在吃饭,睡觉,社交等等各种其他的事情。所留给阅读的时间都是比较碎片化的了。之后在碎片化时间选择阅读这件事(这里也有待商榷,你看到低头看手机的人真的都在用着短短的时间阅读么?),你提出难以获得提升的原因是:求量而不求质。我在批注中也说得比较详细了,这个原因我虽然比较认同的,但这与作文所说的碎片化却关系不大,因为整块时间也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那么这就不能称为是根本原因。现实生活的观察不够全面,分析出的原因在逻辑上有问题,这就会让你的文章的说服力大打折扣。
25883 0
biexc2021
初三
2017-09-15 21:19:39
彭 老师点评: 第一、二段:由一句话引入作者的观点“善待别人,尊重他人,这样做会更好”。第三到第九段:写出具体的事件过程,中间一直穿插着自己的认识和心理变化。最后两段则是总结,在最后一段又呼应了开头,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一篇审题准确、中心较为突出的考场作文。作者详述了自己去新疆表弟家,因为自己说话没有注意,没有尊重他们而导致“众叛亲离”的整个事件过程,并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作者的认识过程。时间的变化,使作者发出感慨,进而揭示出主旨。整篇文章的开头结尾呼应,点明题目。但是,此文在自己为何会意识到的“这样更好”,是说自己现在慢慢了解意识,可再详细一些。
清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