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58 0
shiyufei
高二
2017-10-25 18:05:32
人工智能是被人所制造的,也开始像人一样思考。可是不知从何时起,人开始变得和计算机一样淡化了甚至没有了人性。那么这都是如何产生的呢?不知留意与否,当我或者我们在看到大街上有垃圾时,我们很少有人会去捡起,因为大多数都会想,我之后的人一定会去拾起的。这种想法开始像瘟疫一般蔓延开来。让许多人都有了侥幸心理。...
任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本文观点明确,文字流畅,结构清晰。论据的使用比较恰当,显示出了你成熟作文基本攻击。整体来说,是一片中规中矩的文章。文章由道德--人性这一视角切入,大部分篇幅用来描述道德在社会表现中的优劣现象。第三段中的思考观点上比较大众,是普遍对目前信息社会快节奏时代的一种批判,内容上只能说是重复“常识”,思考的深度一般,很难看到“你”个人化的自我之见。推荐你《理性乐观派》,其中的数据和内容,可能会让你对社会发展与道德层面的意识有新的认识。整体来说,文章的基本方面做得不错,重要的还是提升思考立意的内容。
26431 0
wcb1002
高二
2017-10-24 06:39:17
感恩是一个人所必须要拥有的情感,正如卢梭所言,“没有感恩就没有真的美德。”感恩并非与生俱来,但感恩之心应伴随我们一生。那如何具有感恩之心呢?我们应该感恩什么或感恩谁呢?我们该如何来正确看待“感恩”这一行为呢?想要学会感恩,首先就应该学会时时感恩父母,父母是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的人。因为他们,我们才会来...
邢 老师点评: 由于这位同学对主题的理解有误,导致整篇文章的中心错位。不过其中有些语言和论据还是不错的,可见这位同学的写作功底。结构方面,不建议采用两段式,三段比较保险,角度更多。另外要注意论据的使用,关于父母的部分完全没有论据的支撑,非常缺乏说服力。
26480 0
luzhh2020
高一
2017-10-23 11:00:19
《活着》书评以前我从没有读过像《活着》这样,详细地通过写一个人遭遇来向读者揭示在中国近代史上如此丑陋的一段时期的书.当在读这本书时,就好像真的有一个老者在向我讲述他的经历,故事跌宕起伏,却又让人信服且惊异,看着他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地死去,我为他悲痛的同时也感觉震惊.老实的儿子因为和县长夫人的血型相同...
高 老师点评: 叙事流畅,基本功扎实,略有语病。有质疑精神,非常好,敢于对书中的情节表示怀疑猜测。老师也有些许见解,如能解答你的疑惑,不胜荣幸:当时的时代还很蒙昧混沌,正义并不明朗,人是无知麻木的,官吏横行小民畏惧。学生立得功,是属于老师的、属于学校的,从来不会属于这些底层的平民。所以那些人只消找个替罪羊,又能“巴结”,岂不美哉?当时官场的黑暗,就算是医院也能买通的。即使死了人,也能盖过去,何况对他们而言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毛头小孩。所以,世道的黑暗像一团浑水,即使光天化日之下,当权者也敢为非作歹。建议再多分析几个人物,这样社会的黑暗才能更圆满地展现。多联系现代生活,再加入些思考。
26628 2
momuki
高三
2017-10-15 21:34:42
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们缺乏了思维的深度。对此,有人调侃到:假如朱自清活在现代,写出来的《荷塘月色》也就只有寥寥数字,与寻常人大的朋友圈无异。每个人的生活在这个时代不断加速,人们太忙了,忙的没有闲暇去思考。每天的日子犹如带着相机去看风景,拍完结束。那热闹是比人的,与我无关。繁忙的劳累使我们开...
邢 老师点评: 观点明确,但论述思路有点不是很清晰流畅。首先点明浮躁时代的现象,然后分析造成浮躁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抛弃杂念、沉静思考。但其实分析造成浮躁的原因是没有必要的,不是文章的重点,且已经被写得太多了,一笔带过即可。重点要分析,为什么要沉静、思考。
26938 0
huyuxin2018
高三
2017-10-08 20:03:17
(此处为空格)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苏子瞻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意于物。”荀子亦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这三位贤人都认为,人不应该被外在的“物”所奴役,而应掌控“物”。(此处为空格)那么,“物”到底是什么呢?(此处为空格)名利、荣誉、钱财……一言以蔽之即功、名、利、禄,这可...
任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本文最大的亮点是结构的设计,两个单独句子分段,层次有种“跳出来”自己呈现的清晰感,最后的综合议论,开头结尾的回扣。显示出行文思路和结构方面你的功底。然而结构的优势只会影响你的分等(上中下),而文章的思考的深度和相应的内容才是入类(一到五类)的凭据。文章开篇不满足于物只是简单的功名利禄,而更深一步,说出了人们执着僵化的理念也算是“物”的范畴,虽然表达上明确度差一些,不过还是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思考。然而,之后提出的观点就有些简单:我们不应该“役于物”,你看历史上A就不役于物,B也不役于物......何况这A和B都是老套的人物。更何况,其中还出了个α,王安石的例子虽然跟你想论证的观点相关,但是还是出现了偏离,详情参见批注4。结尾部分的论述说出了一个不错的观点,不过把观点摆放上去不等于自动完成了对观点的证明。详情参见批注7中我问的两个问题。作文学习和训练中还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思想品质和思考深度的提升上,重视内容而非形式。
清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