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素材篮X
原作 改后
第一段,对现象的原因进行发问,引发读者思考。
第二段,先是肯定了舆论在网络社会中强大的力量,视角是对舆论发布方的思考。但结尾句说“印证了他们的无脑... ...”结合前文说“发布舆论信息之人”,这句话有语病,而且“他们”应该指向的是舆论的接收方,脱离了这一段的论述中心。
第三段,本段意义有些复杂,大概是论述了两个主要部分:1、今日的网络媒体追求信息的发布的速度,所以导致了对信息准确性的把控,然后将原因归结为媒体责任感的缺失;2、由媒体的视角切换至整体舆论环境中的大众意识水平,再联系到百年前的文化运动。但是论述展开不够,观点空泛,比之于前文逻辑也显得十分跳跃。
第四段,从炒作的动机上看待这些舆论现象。就文章中心集中紧凑来说,观点有些散漫了。
第五段,文章的落点非常不错,强调我们个人自身培养理想思考的态度和习惯的重要性。
评分
等第 | 分项得分 | 总分 | |||
思想内容 | 思路结构 | 素材运用 | 语言表达 | ||
C+ | B- | C | C | C | 51 |
题解
材料中提到了两个社会事件,一是中关村二小欺凌事件,我上网搜索了下相关信息,此次事件经过了两次反转(欺凌--无理取闹--欺凌),目前并没有特别确切的真相。二是“罗一笑”事件,材料中说得也比较多,应该就是富人诈捐事件。两个的曝光、发酵、再到“真相”反转的过程,都是在网络上发生的。由现象结合材料最后的引导“真相永远在路上反转”,题目的讨论范围应该是在互联网传播对舆论的引导。那么,制造网络舆论和接收网络舆论的双方,和他们选择如何做,为什么这样做?是本篇文章可以选择的切入点。
分析与评价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本文对题意把握的基本准确,切入的视角不错,文章的最后的归结论点表现出了一定的思想深度。
不过,在具体叙述的过程中,不同的视角之间切换出现了问题,虽然找准了舆论分布和接收的双方不同的视角,在文章的第2段以及第3段中的一部分文字表达,两种视角没能形成清晰地界线,这也造成了文章思路的一点混乱。
其次,文章体现出的思考深度上明显是在舆论接收方的心态和思维的认知上。但实际行文中大篇幅论证了舆论媒体的方面,接收方完全没有展开。所以就导致文章的思考虽然出现,但没能深入;逻辑上也跳跃得比较厉害。
最后,文章第4段还出现了有一点散漫的部分,跟文章中心有关联,但是却没那么重要。
整体来说,这是一篇有思维闪光(这对于作文阅卷老师最看重的东西),但基本功却有些问题的文章。(相比于思维层面,这个还是比较好解决的一件事)。
修改建议
1、建议自己先就两方的视角,先不急穿插论述,单独写完整后,再考虑如果通过过渡段落进行连接。
2、详细展开,为什么受众“无脑”?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不具备理性思考意识?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是怎么跟现在有关的,展开想详细完整。不在乎多少字,作文训练不完全等于作文考试,先写完整,再考虑更为精简集中。
3、学会删减,对于一个话题我们可能有很多的话要说,但是在时间和篇幅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也希望读者能从我们条理清晰的文字住抓住重点,那么就需要学会舍弃虽然我们想说完整却其实重要性不够最高等级的内容。
推荐素材
任老师
给此篇文章点个赞作为鼓励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