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批改秀 >  
高中

全部 初中 高中 < 238/344 页 >

  • 崇拜的价值

    23035 0

    WANG 高三 2018-07-22 15:11:11

    邢 老师点评: 首先表扬你的字,写得不错,但是有些字的连笔会让人看不太清。这篇作文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追星的价值,可以看出你自己的思考。但是问题还是存在的。首先,你要有自己的中心论点,最好在首段末尾。你用了萧伯纳的话,但是最好接一句自己的语言。其次,正反对比最好先反再正。这样逻辑上会比较顺畅。第三,论据不够丰富。只有萧伯纳和爱迪生的话,中间刘德华照片这个点很有意思,但是其他地方就没有论据了。第四,论述不到位。你的论述虽然理性,但是总是不够充分,且论点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够顺畅,显得没有层次,结构不清晰。最后,还是要表扬一下,这篇作文胜在理性和深度。继续加油!

    B
  • 风会知道你来过 高二 2018-07-22 15:10:26

    白衣飘飘,英姿飒爽,对着大海吟诗,来生我愿意做这样的人。性格轻狂却极重义气,腹有诗书气自华,来生我愿意做这样的人。来生,我愿意做苏轼那样的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苏轼四十七岁时写下的。遭贬黄州,抑郁苦闷涌上心头,站在礁石岸边,对着翻涌起白花的浪苦吟,抒发一首豪放之词。这等的气度,...

    邢 老师点评: 议论的思路完整,对于苏轼的积累相当深厚,写起来游刃有余,值得表扬!另外对于材料的整理以及选取也不错。整个行文思路还是相当好的,从苏轼的一生写起,写出自己对他的人生与具体品格的赞扬的方面,的确最终要回到自身,讲出自己因为他而作出的某些勤奋某些努力的抉择,以及人生方向与梦想,这些都可以,但要写的现实、感人、精细,这样一位伟人给你的启示不是虚无缥缈的“诗和远方”,而是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加油!

    B-
  • ytf201919 高三 2018-07-21 09:44:59

    你我皆知何所需“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这可能是很多现代人的生活现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承认自己是孤独的,“而朋友圈,抖音还有很多别的网络平台,都无时无刻不传递着一种信息:我们需要社交,我们需要被他人注意到,我们需要被需要,一种出自内心的利他,不计回报的需求。我们学习过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社交,尊重...

    邢 老师点评: 因此,文章整体结构论证“被他人需要”的作用、行为模式,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有效,做得非常到位。不过从论证的语言和论证手法角度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细节都在批注中标明了,论证语言的严谨与冷静是议论文的第一要素,论证手法具体分为举例、对比、比喻等论证,需要同学更加灵活运用,文章中较多为说理,论证不够多样化。但总体而言,文章的引用如王小波、海明威等的话不仅起到了良好引导作用,而且增添了文章的论证力度,显示出平时的积累深度,继续努力!

    C+
  • hh2019 高三 2018-07-18 22:09:39

    在人的心中,既有坚硬的东西,也有柔软的事物存在。在我看来,它们对于我们同样重要。保证硬与软的平衡,是成就和谐自我的必要条件。人心中的坚硬之物,乃是人本身不可动摇的自尊与原则,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得以拥有正直的心灵,可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对于它们,我们要秉持坚持、完善的态度。人是向往自由的,而过度的...

    高 老师点评: 举例不够有新意,不够贴近生活,有局限性。语言功底不错,有深度。基本达标,但挖掘尚不够,还可翻新。

    B
  • 半日闲 高三 2018-07-16 17:00:18

    偶像,指人们心目中仰慕的对象,而在字典中它的原意则为“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姑且称之为“泥塑崇拜”。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进步,也慢慢意识到单纯的五体投地式崇拜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于是迷信活动从许多人的生活淡出,但现代版的“泥塑崇拜”依旧存在。在俄国著名文学批判...

    钟离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首先,“理性当道,莫忙敬仰”这个标题非常亮眼。仅仅八个字就将文章主旨交待清楚,简洁明了,清晰易懂。文章标题的拟定体现出了小作者对材料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在阅卷老师眼中很加分,值得表扬。其次,就整篇文章来说,中心大意较为清晰,各类理论论据事实论据丰富,语言流畅自然,是一篇符合要求的作文。&nbsp;首段用“泥塑崇拜”引入,表明无论古今,偶像崇拜式的迷信不可取。第二段很快就给出了赫尔岑的实例,表明“流行的不一定高尚,并用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庞勒在《乌合之众》中提到的观点来佐证论点。第三段则话锋一转,指出偶像也并不完全起着反作用,也有其在社会中扮演的积极一面。这一段很好地进行了正反两个观点的过渡。第四段又举出刘易斯的例子,论证“偶像的意义就在于此,它成为了一种精神寄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目标并鼓励我们为之努力,如果有足够的努力和天赋,或许还能够突破目标,超越偶像。”的观点。最后一段融合、提炼、总结,结构可谓丰富完整。看似矛盾的对偶像的两种看法被很好地交汇在一起,成为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两个点论证的段落之间也作了很好的过渡。全文语言也精炼、流畅、自然,不失为一篇佳作。&nbsp;文章具有一定广度,但是在深度上仍然不够。如果可能的话,可以抓住偶像的一方面,尤其是抓住反迷信的那一面,深入地进行论述,这样也能更好地与标题相契合。&nbsp;

    B-
榜单

勤奋榜 进步榜 高分榜

    批改秀
      好素材换一批

      关于本站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昂立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 沪ICP备 16005456号
      免费作文素材 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