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了无数观众深夜守候,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热气的馒头,听着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这部纪录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人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