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65 1
zhujiaying
初二
2017-10-22 19:35:49
残阳似血,余晖悠长把老人死亡影子拉长了,不便捷的手脚有些颤巍的拄着拐杖,缓缓地走着。“外婆!”不远处的我喊了一声,那颤巍的背影转了过来,她脸上皱纹像是散开了:“侬回来啦?快去吃饭吧”笑意之浓,恍惚间驱散了这乍暖还寒的春天丝丝冷意。记忆之中,似是很少见得到外婆的背影。儿时好动,而外婆又胖,腿脚也不好使...
邢 老师点评: 文白的语言是亮点,偏诗化,温暖动人,但是有些句子不通,建议仔细检查一下。结构安排得很好,几次背影,逐渐深入,点明背影里蕴含的等待和爱。细节描写有,但不够充分和突出,可以再加一些对外婆的外貌(尤其是背影),动作描写。另外,几乎所有写老人的背影都是佝偻着背、拄着拐杖,想一想有没有可以创新的东西。
25482 2
momuki
高三
2017-10-15 21:34:42
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们缺乏了思维的深度。对此,有人调侃到:假如朱自清活在现代,写出来的《荷塘月色》也就只有寥寥数字,与寻常人大的朋友圈无异。每个人的生活在这个时代不断加速,人们太忙了,忙的没有闲暇去思考。每天的日子犹如带着相机去看风景,拍完结束。那热闹是比人的,与我无关。繁忙的劳累使我们开...
邢 老师点评: 观点明确,但论述思路有点不是很清晰流畅。首先点明浮躁时代的现象,然后分析造成浮躁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抛弃杂念、沉静思考。但其实分析造成浮躁的原因是没有必要的,不是文章的重点,且已经被写得太多了,一笔带过即可。重点要分析,为什么要沉静、思考。
25537 0
KENXIAOPANG
初三
2017-10-12 09:07:45
彭 老师点评: 作者记叙了生活中的一些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叙述是详尽的,对于女主人公的姿态和外貌都有描写,男女主人公的生活日常也是有展开。中心材料也是比较符合题意的,也比较重视环境描写和一些细节进行侧面衬托,这说明作者是有一些技巧积累的。但是,文章的详略安排有些失当,本文想写的是“路口”,在那个路口发生的事情对自己的触动,但作者把这具体的触动简单化了,而将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场景过多的去描述,结构上安排有些混乱。
25515 0
jyy2022
初二
2017-10-11 22:22:06
高 老师点评: 第二段:没有美感,而且不明意义。既然不知来源,又何以温暖你的心?第三段:对一楼不熟悉这个事情,不需要猜测吧,故作繁复,这句话累赘了。第四段:这个想法是从何而来?无头无尾的,有些突兀。第五段:“又是有风又是出晴”有语病。“势必”用词不当。第八段:你怎么知道衣服掉落的准确时间点?第十二段:“极不信任”不合情境。有几个问题:衣服飞跑事件,你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写的还是听完母亲叙述写的?这种真实事件不能用小说的方法写(自己是上帝视角),你既然看见了,为什么不去提醒妈妈衣服掉了?你如果是听妈妈讲这件事才得知的,那些细节描写就铁定是你的脑补了,极其不自然。另外,文中提到通过这件事,你改变了对这家人家的认识。那么势必会有一个对比,比如你一开始觉得他冷漠,后来发现他热心善良。但是文中没有体现,只有一开始你对他不太了解,后来了解了。这是认识的过程,不是改变的认识。其次,102住户怎么知道这件衣服就是你家的?精准查找?情节有点不自然不真实!一个小小的事件不够情真,材料还需再修改。
25780 0
huyuxin2018
高三
2017-10-08 20:03:17
(此处为空格)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苏子瞻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意于物。”荀子亦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这三位贤人都认为,人不应该被外在的“物”所奴役,而应掌控“物”。(此处为空格)那么,“物”到底是什么呢?(此处为空格)名利、荣誉、钱财……一言以蔽之即功、名、利、禄,这可...
任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本文最大的亮点是结构的设计,两个单独句子分段,层次有种“跳出来”自己呈现的清晰感,最后的综合议论,开头结尾的回扣。显示出行文思路和结构方面你的功底。然而结构的优势只会影响你的分等(上中下),而文章的思考的深度和相应的内容才是入类(一到五类)的凭据。文章开篇不满足于物只是简单的功名利禄,而更深一步,说出了人们执着僵化的理念也算是“物”的范畴,虽然表达上明确度差一些,不过还是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思考。然而,之后提出的观点就有些简单:我们不应该“役于物”,你看历史上A就不役于物,B也不役于物......何况这A和B都是老套的人物。更何况,其中还出了个α,王安石的例子虽然跟你想论证的观点相关,但是还是出现了偏离,详情参见批注4。结尾部分的论述说出了一个不错的观点,不过把观点摆放上去不等于自动完成了对观点的证明。详情参见批注7中我问的两个问题。作文学习和训练中还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思想品质和思考深度的提升上,重视内容而非形式。
清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