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67 1
木心
高三
2016-12-21 17:09:53
生命中压力随时相伴,保持生命的压力与抗压力的平衡,生命便能因压力而精彩。生命中充满压力,少年时有“别人家的孩子”带来的压力;成年后,变成了养家糊口的压力;年老后,衰老的身体又带来了新的压力。不仅仅是人,泥土中的种子,发展中的国家,都有必须面对的压力。随着生命的成长,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旧压力消失,新的...
苏苏 老师点评: 你好!很高兴点评你的作文!这里就谈下本文的主旨和结构。本文的主旨大方向是对的,但是表述得不够明确,我认为,将主旨定为“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或“提升抗压力”(二者取一)会比较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问题比较明显,需要好好修改!
29811 14
木心
高三
2016-12-21 16:02:12
有益与无益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并非是完全对立的。相反,它们是和谐共存的。有益与无益取决于个人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而非事物的本身属性。心若向往,一切便是有益,哪怕寒风凛凛、长夜漫漫;心若浮躁,一切便是无益,哪怕鸟语花香、莺飞燕舞。《留侯论》有云:“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惧,无故加之而不怒。”...
苏苏 老师点评: 教师点评:你好!很高兴点评你的作文!请在看完分析后,对老师的点评进行星级评价,多谢!这里就谈下本文的主旨和结构。本文的中心观点不是很明确,文中有不少观点,文中的论据也说明了几个观点,虽然都是围绕“有益与无益”在谈,但是没有集中到一点上,这样还是不行的。议论文的立意一定要集中明确,对于本文而言,对象不同,有益和无益自然不同。愿意牺牲小我利益,做对大我有益之处,应该是个比较好写的主旨。你的积累是不错的,论据很新颖,文笔也不错,但是议论文不仅仅是论据的叠加,还需要考虑整体结构。我建议,采用层进式,从现象、原因、建议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重点在于分析原因,即为什么要做对“大我”有益的事。这里有个比较通用的结构大纲,供你参考:1)引述材料,阐明中心论点(论点一般是:我们要怎么做)2)分析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需要理论和事实论述)3)陈述当下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本部分要精炼)4)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因为我们没有怎么做)5)提出建议6)结尾,呼应前文,总结全文。大致有这些方面,顺序可以更换。下方链接中,是关于“价值”与“利害”的相关资料,供你借鉴。价值:http://ask.newclasses.org/Group/ViewTopic_10464.aspx利害:http://ask.newclasses.org/Group/ViewTopic_10442.aspx希望我的评点能对你有所帮助。期待再次看到你的作文。加油~
29564 3
一叶一菩提
高一
2016-12-16 20:25:06
平静的湖面,下面也许就隐藏着涌动的暗流。表面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它很简单很明了,但那些明了的背后的东西是虚的,也许会是不平凡的。真正的伟大有简单的,平静的面容。伟大,藏于简单,平静之后。越是简单就越不简单。简单的语言,简单的动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太多,太平凡。它很简单,但对林肯它却不简单,因为林肯是...
苏苏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本文在审题尚可,特别是首尾都观点还算扣题。但是作文一开始还是有问题的,前半部分,将“简单”等同于“平静”,这就打了“擦边球”,很容易偏离主题。另外,题目也欠妥,易给阅卷者造成跑题的印象。最后是语言表述也不够准确,有些地方表述得有点模糊,希望你好好修改作文,加油哦~
29783 1
未若柳絮因风起
高二
2016-12-16 09:49:32
草老走得坦然,一句“只留书房,不留墓碑”掷地有声,引人深思。正如媒体所说,纵使身躯如树叶凋零,但草老的精神如大树搬屹立不倒。墓碑上能刻的不过是个人的功名,而书房的案上摆着翻译用的纸笔,书架上排列着翻译作品。草婴就是要以这种形式将自己作为一个学者的痕迹展现给想要了解他的人们,而丝毫不去关注自己取得的成...
教主大人 老师点评: 本文从“草老”的逝世谈到他的墓志铭以及生平成就,写出了草老淡泊名利,专注工作的精神,写出了草老精神的可嘉之处。表达了对他高尚人格的称赞,以及对他精神的歌颂!全文选材得当,行文布局很好,语言精当,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29720 1
未若柳絮因风起
高二
2016-12-16 09:45:24
空荡荡的房间里,海瑞付手而立,他又被罢官了。可他自幼的识见分明在告诉他,他是对的,为仕岂能贪财!可是同僚都笑他“迂”,大明这官场里,竟容不下这一份耿直。不解又何妨,他嘲讽地笑,从此20年再未踏入官场。海瑞走的,注定是一条孤独的路。大明官场何其病入膏盲,无人不贪无人不想,在这样的环境里,海瑞持的是一份...
教主大人 老师点评: 本题是典型的二元矛盾型材料,出现了“知行”和“知止”这一对矛盾,到底是“行”比较重要,还是“止”比较重要,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材料中更侧重在谈“止”,你可以不用拘泥于材料,表达自己的看法。“止”很重要:只有知道什么是不该做的,才能真正做好该做的,适度而为,当止则止,止于至善之所,这样的准则不管是求知的领域还是社会发展的领域都是适用的;“行”很重要:光有止还不够,希望在于行动,所以还可以另辟蹊径,论证“行”的价值,只有拿出强大的执行力,才能真正在现实中贯彻自己的意志。而本文其实题目有一定问题,“见识”就一定是高地吗?“见识”有高低之分,所以题目顶的不是特别好,而且审题有点偏。请根据题解定一篇更准确的题目来写。主要是写“行”与“止”的关系!
清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