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2 0
zhangjiayi2022
高一
2019-09-28 15:18:13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本灰蒙蒙的天空现在开始逐渐泛蓝;原来的街道变得更加整洁,小区里的鸟叫声也频繁了许多。爸爸说:“是现在的生态环境变好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
teacher-B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能批改你的作文表扬一:语言流畅,有很多的细节描写,描写细腻问题一:文章主要写“美”的两个方面,自然和人文,我认为可以再延申至中国的精神之美,如民族凝聚力或淳朴好客的民风,可以让美更升华一个层次问题二:事例与今年国家大事关系不大,可以写自己去宁海深山里的村庄没有意料中的简陋,而是焕然一新,在国家扶持下基础设施十分齐全,这样与当下更加贴近
19033 0
Yuhongbo1969
高三
2019-09-22 20:35:23
“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贤人之退,未始不为进。”我们大多以众人自我标榜,何不尝试如贤人般以退为进,为生活中的困顿打开一扇新的门。退,在中华文化中是一种美德,其展现的是一种本心中的谦恭与包容。古来有之的“六尺巷”的美谈中,邻里各退一步,开辟了空间上的畅通,也形成了双方心灵上的认同。由此可见,退所包含的...
teacher-B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能批改你的作文表扬一:结构清晰,分论点有层次,语言流畅问题一:文章在提出观点后可以对“退”下定义,如“退是指在与他人冲突与对抗时有底线地退让”,让文章观点定义更清晰问题二:文章不需要太多分论点,一般针对退提出三个分论点就足够了问题三:文章倒数第二段可以改成一句话的转折,如“推崇退不意味着舍弃进,在必要时我们也要勇于去进,去对抗”
19135 1
gzy2020
高三
2019-09-21 10:51:38
常言道,没有比较,也就无法凸显出该物的独特魅力,也就不知道他真正的内涵。听过了许多国家的音乐,也领略了不同文化的地域风情,但每每看到或听到时,总感觉缺了些什么。直到我再次听到,小时候大家坐在一起时唱的“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我这才反应过来,这就是我心中显现出来的独特的中国味道。确实,别的国家的音乐...
teacher-B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能批改你的作文这篇文章是抒情散文的形式,作为散文它情感真挚,贴近生活,是一篇非常棒的散文,但高考要求的是议论文,在考试中记得要写议论文文体议论文中不能举自己的事例,可以用古今中外名人或社会现象作为论据
19356 0
Yuhongbo1969
高三
2019-09-20 21:36:10
有个成语:进退两难。描绘的是人陷入困局之窘境。回顾自己“进退两难”的“催泪史”,会发现,我们之所以把自己逼入进退两难之境大多源于自己在奋力“进”时遇到无法突破的阻力,而为“退”的行为背上太大包袱。进逼未必是一个处处适用的最优选择。诚然,适当的“进”可使事物在压力之下向好的趋势转变,但需审时度势。古代...
teacher-B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能批改你的作文表扬一:事例古今结合,贴合观点,分论点层层推进,结构清晰问题一:文章观点第二段才提出,最好第一段就提出,再把对进的坏处的议论放在观点后面较好问题二:文章倒数第二段可以写“退很重要,但进也不可弃之不顾,二者结合,才能做到灵活有韧性地去解决问题。”把进再次提及,使文章观点升华
19206 0
zhaotx2020
高三
2019-09-15 22:36:33
teacher-A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表扬一:开头有观点。表扬二:分论点明确,例子都较适合,部分例子较新颖。表扬三:结尾简洁。问题一:缺少原因分析。附上议论文大致写作框架(仅供参考):(1)[开头一句话观点](2)[原因分析:就社会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原因分析一般两到三个原因,单独成段,可以用“究其原因”等等词语提示阅卷老师关注。(3)[分论点一+论据一](4)[分论点二+论据二](5)[“转”:将作者观点极端化谈弊端,以便让两个关键词都能出现在文中](请斟酌题目是否为对立的题目,不是可以不用“转”)(6)[结尾(一句话)]结尾最简单是重复观点最后,高三加油。
清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