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批改秀 >  

全部 初中 高中 < 171/450 页 >

  • chenyf2023 高一 2020-06-20 14:08:37

    秋风肃起,大雁南飞,银杏开始了一年中最华丽的篇章。“妈妈,为什么一年四季的银杏叶颜色都不同呢?”与她走在铺满金黄色银杏叶的街上,小时候的我天真地说:“我觉得秋天的银杏叶最好看了!金黄的一大片。”“其实春天的银杏叶也很好看呢!”妈妈见我似乎并不认同,“我相信你会发现春天的银杏叶也很美。”……阳春三月,...

    teacher-B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这一片是非议论文,因此分数不具有参考价值。表扬一:使用了语言描写,通过写母亲与作者的对话来引出回忆的情节。表扬二:有尝试以环境描写作为开头和铺垫,是一个小进步,如果可以使得环境描写的语言更加优美,会更好一些。问题一:部分情节有重复的作用,见批注3。问题二:对于题目的关键词,文章仅仅是在结尾才体现。问题三:叙事段落对于着重描写的对象分辨不明确,缺少对于快递员的刻画和描写,比如细节描写和肖像描写。

    C+
  • chenqi2021 高三 2020-06-18 21:00:29

    生活中,任何人都有着对于需求的渴望,可能是路边的乞丐想要吃上一口热饭,也可能是某个公司职员想要加薪升职,甚至是艺术家穷尽一生所想要达到的自我实现。欲望是在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存在的一种基本的本能,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曾经提出这样的一种需求理论,将不同阶层的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的原因。如今...

    teacher-B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就修改稿和原稿对比,修改稿有进行一些改进。问题一:“转”段落的修改不够,作者没有理解“一味地...&quot;这样的提示词的作用是什么,具体见批注。问题二:分论点段还需要再增加一个,之后才到”转“。问题三:结构来看,首段依然没有出观点,没有出现观点的话,引例的作用就无法体现。其次,引例这里用了两个,甚至第二段依然有解释题目部分,过多了。问题四:缺少原因分析段的提示词,见批注。

    B-
  • chx2023 初三 2020-06-18 10:34:29

    从古至今,人们赞扬书,热爱书,把书奉为学习知识的最高境界。古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的发奋读书;今有无数学子痴迷不倦,流连忘返于书籍中。韩愈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朱熹曰“读书有三到,可谓心到、眼到、口到。”也有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在人类历史长河中,...

    teacher-B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问题一:题目中关键词仅仅在文末出现,且文章没有体现征服的过程,即从不喜欢到喜欢。问题二:书名列举过多,并不需要这么多列举。问题三:着重点没有把握,文章着重体现的应该是作者对于书热爱的部分,但文章里这一部分就一笔带过了。

    B-
  • 16940 0

    chenyf2023 初三 2020-06-17 21:18:11

    “世上最好最美的事是看不到甚至触摸不着的。必须用心才能感受到。”----海伦?凯勒袅袅一缕轻烟,翩翩一段拂袖,掀开许久未碰的琴罩,眼前的是久违的二十一根琴弦。月亮踩碎星光,微风拂过风铃。因为疫情,只能在家度过这个寒假。而也就是在这非常时期,给了我机会把生活、脚步放慢下来。抛开手机和游戏,用心,也能感...

    teacher-B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表扬一:开篇使用了环境描写,刻画了作者在晚上月下弹琴的景象,烘托一种宁静幽深的氛围,是不错的开头方法。表扬二:使用了想象,通过刻画场景来展示《高山流水》这首曲调,能够体现作者有在认真倾听、静心倾听。问题一:对于题目悟的出现仅仅在文末。前后逻辑也不通顺,比如后文提到的小时候与长大从不懂曲调到身临其境,但是前文并没有写小时候来和后文进行一个对比。问题二:没有体现出刻画这首乐曲给作者带来的作用是什么,悟需要的过程没有体现,悟是一种不懂到明了的过程,并不是直接写”明了”一个部分就够了。

    B
  • 时刻准备着

    16829 0

    xiahk2020 高三 2020-06-15 21:51:31

    如果我们不能预测未来将发生什么,那就请时刻做好最充分的准备。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是:带了伞,不下雨,反而在没伞的时候,偏偏下雨了。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很是常见,我们一定还遇到过诸如此类的事情。举我们学生所经历最多的一个类似的例子,那便是——考的不会,会的不考。一本书上的诗,几乎背的滚瓜烂熟,可偏偏考的是...

    teacher-B 老师点评: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问题一:从结构来看,全文完全不符合议论文写作的结构,议论文结构会在建议里给出。问题二:就例子来看,全文使用的例子是高考的禁忌,不能使用身边事,并且也不能大篇幅地使用一个群体的例子。问题三:就观点、分论点来看,全文没有观点、分论点。问题四:文章不断地重复解释题目,解释部分过多了,只有引入的第一段分析就够了。

    C-
榜单

勤奋榜 进步榜 高分榜

    批改秀
      好素材换一批

      关于本站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昂立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 沪ICP备 16005456号
      免费作文素材 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