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素材篮X
原作 改后
评分
等第 | 分项得分 | 总分 | |||
思想内容 | 思路结构 | 素材运用 | 语言表达 | ||
二类中 | B | B | C | B | 56 |
题解
本题算不上比喻类型的考题,岛屿与海洋起形象化命题的正面作用,不构成思维的负担。真正需要立论、驳论、统一之上升华的论点,是最后那句“这是否意味着拥有越多的知识越让人无所适从?”
那么,首先,我们就要思考:为什么拥有越多的知识越让人无所适从?沿用材料前半部分的逻辑,推理。随着学习生活中积攒的知识体量越发庞大,便越发感知到经验、已知之外的未知何其广阔,而人不过是有幸立在海洋中一块裸露的礁石上罢了,眼前所见、思维所及之处皆是尚不可知之物,无形无影无迹,森然,宏伟,渺小与茫然裹挟你我,无所适从。
若你还记得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曲线图,无所适从的感觉恰好对应第二阶段——绝望之谷,此时人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正处于走下无知之巅的狂妄,对求知心怀虔诚却满心忧虑的阶段。但前方的道路并不晦暗,反倒充满希望与光明——那是一条开悟之坡,缓慢而又坚定地随着知识量的增加重建土崩瓦解的信心。搞懂这个道理,不只是告诫自己要从悲观心态转向积极乐观那么简单、容易。
其次,再进行逆向思考,知识在何种情况下,体量越大、数量越多反倒能助人走出惶惑、不安,赢得一种坚定、安宁的人生状态/求知心态呢?假设无穷无尽的知识真使人不得安宁,那施以法术、暴权,让知识只是缩减至一个人耗尽一生可以穷尽的总量,情况又如何呢?细想一分钟。答案是无比可怕,好比西西弗斯终于把巨石推至山顶,却发现山顶的另一端只有一片虚空,一无所有。
这样看来,无知海洋并不可怕,人求得知识的垒起的岛屿本质上固若金汤,那些未知之力毁得了人的生命,却夺不走人内心中的信念,只因为构成信念的知识并非一盘散沙、彼此冲突,而是随着求知之旅,不断沉淀、不断内化、不断交融,构筑人对自己、对世界、对生命的切实理解。知识使人掌握了解释世界、诠释未知的主体性权力,而且屠龙技总是日日精进的,一个真正热爱求知、终身学习的人,有可能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姿态,但每一步都有其不言自明的欢喜。
再次,进一步深入思考,求知之人时刻不忘反思的思维工具,检验任何看似美好的诠释加于自身,是否存在自媚(自我感动)的嫌疑?
追问自身,逼至自辩为难的绝境:何以见得,我们所知的,便是知识?换句话说,我如何确认得了所学的知识真的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呢?其实,并不把握。难堪固然是有的,但新思路也随之迸发。能使人无所适从的,其实算不上知识,暂且称之为信息,人总是要穿行在时代纷扰的信息流中,喧嚣、嘈杂、如影随形,会使人无法凝神聆听、思考、琢磨真正值得的知识。求知本身便是生命的静音键、凝神汤,当一个人开始分辨信息、将信息内化成知识的那一刻起,心无旁骛,天地澄明,一寸礁石亦是一方乐土,已知乾坤大,犹怜岛屿擎。
分析与评价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评价如下:
文章的主旨做到了紧扣材料,文章层次分明,结构较为完整,且段落、语句衔接流畅,是一篇较为完整的议论文。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出现议论和事例以及道理的举证在比例上明显的失衡。虽然对于议论文来说,最主要的要落脚于议论,但并不能空发议论,需要有的放矢,要针对具体的、典型的社会事件或名人事例做自己的分析,这样才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修改建议
首先,对于文章的论证手法的运用上,要注意尝试准确、多样化的掌握论证方法,除事例论证外,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手法都要加以了解并熟知运用,以后可以多尝试在文中采取多种论证手法,丰富论证层次。论证方法多样不仅能更好地支撑自己的论点,也使得文章内容、层次更加丰富,使自己的文章脱颖而出;此外,文章语言可以进一步丰富,尤其是开头和结尾,这需要日常的阅读累积。
推荐素材
teacher-A
给此篇文章点个赞作为鼓励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