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素材篮X

X 你的素材篮已满!去腾个位置
首页 >  找素材 >  
共 196 个结果
素材类型
热门标签
全部标签

收藏到我的素材库

X

嘉诚经过几年生活磨砺之后,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便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刚完成一桩生意的李嘉诚怀着嘉诚经过几年生活磨砺之后,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便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刚完成一桩生意的李嘉诚怀着

我的分类

备注功能,方便后期作文素材的灵活使用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将文本分享到朋友圈

确认收藏

收藏成功

X

嘉诚经过几年生活磨砺之后,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便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刚完成一桩生意的李嘉诚怀着嘉诚经过几年生活磨砺之后,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便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刚完成一桩生意的李嘉诚怀着

综合排序 人气最高 最近更新 收藏最高 <  1/10页 >
  • 王家卫:一代宗师须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个性 教育 境界 学习

    在导演王家卫的新片《一代宗师》上映之际,记录整部电影拍摄过程的电影书《一代宗师王家卫功夫美学限量珍藏版》也在台湾同步出版上市。在这本书里,其中的一段对话,颇有意味。 张大春问王家卫:“什么叫一代宗师?”王家卫回答说:“这四个字的分量确实很重,我自己也思考几年了。一直到最后,我自己才归纳下来。其实,所谓的宗师之路,只不过是三个简单的过程:一是见自己,你必须要知道自己的志向是怎么样;二是见过天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天下很大,没有出去看过这些天地,就是井底之蛙;最后,则是你要去见众生,把所学到的东西还给众生,那个才是你,到那个阶段你才能称得上是一代宗师。因为你可以是高手,但不一定是宗师,因为你必须要有一个‘还’的过程,把这个东西还给众生。” 原来,唯有懂得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一代宗师!

    加入素材篮收藏

    10898

    3638

    5461

  • 李嘉诚:为学习塑胶花制作,到意大利当间谍

    观察 身份 谦虚 学习

    1957年春天,李嘉诚为了了解塑胶花产品的生产工艺,登上了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他在一间小旅店刚安下身来,就迫不及待地去寻访在世界上开风气之先的塑胶公司。经过两天的奔波,风尘仆仆的李嘉诚来到了该公司的门口,但他却停了下来。他知道任何一个厂家对于新产品的技术都是严格保密的,虽然可以购买技术专利,但这样做,一来厂家一般不轻易出售专利,二来昂贵的专利费也不是刚刚起步的长江厂所能负担得起的。情急之下,李嘉诚看到了这家公司的塑胶厂招聘工人的告示,于是,他便去报了名,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李嘉诚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他能够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双眼却恨不得把生产流程吞下去。收工后,李嘉诚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整个生产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属于保密的技术环节还是不知道。有一天,李嘉诚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用英语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佯称他打算到其他的厂应聘技术工人。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了塑料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几个月后,李嘉诚满载而归。随即到达的,还有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临行前,塑胶花已推向市场,李嘉诚跑了好多家花店,了解销售情况。他发现绣球花最畅销,立即买下许多好的绣球花做样品。

    加入素材篮收藏

    7644

    2549

    3828

  • 葡萄扎根深果子才甜;人要扎根深学问才实在

    踏实 学习 想象 教育

    到一个专门种植酿酒葡萄的葡萄园参观。“1994年的葡萄最好,”园主说,“因为那一年夏天干燥,生产的葡萄特别甜。”“葡萄不怕干死吗?”我问。“新藤怕,老藤不怕。因为老藤的根扎得深,能吸到泥土深处的水分。”园主说,“还有,经过好好修剪的藤不怕,放任它生长的怕。”“为什么?”我不懂。“因为叶子长得愈多、藤蔓攀得愈远,需要的水分愈多。所以一干,就受不了了。”葡萄要扎根深、常修剪,结的果子才甜美。人也要扎根深、常修剪、做的学问才实在。

    加入素材篮收藏

    6903

    2337

    3502

  • 齐白石:一生不妄作,为画《和平鸽》养鸽子

    文艺 责任 学习 严谨

    1950年,年近九旬的齐白石应《人民画报》之约,画一植《和平鸽》,却又迟迟不动笔。关门弟子娄师白问老师是何故,齐白石说:“我以往只画过斑鸠,没画过鸽子,也没有养过鸽子,不好下笔啊!”于是,为了能把鸽子画好,他让小儿子良末饲养了许多鸽子,对鸽子进行细致的研究。他还到养有鸽子的弟子家观看鸽子,记清楚了鸽子的尾巴有十二根羽毛。他请来好养鸽子的梅兰芳,了解鸽子的习性;他亲手放飞鸽子,观察鸽子飞翔时的姿态,他更认真揣摩了毕加索画的鸽子,说:“他画鸽子飞时,能画出翅膀的振动,而我画鸽子飞时,要在翅膀不振动里看出振动来。”最终,他圆满地为《人民画报》完成了一幅《和平鸽》,作为1952年10月刊的封面,这也成为齐白石一生中一幅以动物为主体的上乘之作。白石老人绘画最大的特色就是一生不搞妄作,没见过的东西,没有仔细研究过的东西,他不画。

    加入素材篮收藏

    6857

    2280

    3430

  •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论读书,把读者分为四类

    简单 学习 取舍 读书

    柯勒律治是英国著名诗人,他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知识注进去又漏出来,一点儿痕迹也没留下;第二类好比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的东西原封不变,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掉了,只剩下豆渣;第四类像宝石矿上的苦工,把矿渣甩在一旁,只拣那些纯净的宝石。

    加入素材篮收藏

    6705

    2223

    3348

  • 五易画风的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个性 学习 改变 创新

    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并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长处,不断改进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风再度变化。齐白石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能仍然马不停蹄地改变、创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已独特的流派与风格。他告诚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认为画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就是说,在学习别人长处时,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创造性地运用,不断发展,这样才会赋予艺术以鲜活的生命力。

    加入素材篮收藏

    6562

    2189

    3273

  • 大凡成功作家,无一不是“厚积薄发”的楷模

    习惯 语文 积累 学习

    老舍先生把自己积累的写作素材比作“箱子里的衣服”,积得多,积得厚,写文章就能穷形尽相,游刃有余;“衣服”少,积得薄,就会捉襟见肘。他的话就说明了“厚积”的好处。大凡成功的作家,无一不是“厚积”的楷模:列夫·托尔斯泰如果没有那一叠厚厚的审讯记录,如何写出那原汁原味的俄国下层劳动人民的语言?李贺如何没有装佳句的锦囊,怎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姚雪垠如果没有那万张专题卡片,就不会有今天的长篇小说《李自成》。这一类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加入素材篮收藏

    5513

    1832

    2749

  • 李开复:找到兴趣,毅然从法学系转计算机系

    拼搏 好奇 学习 改变

    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时还要经过许多反复和波折。不过,一旦发现了兴趣所在,毎个人都可以在激情的推动下走向成功。 李开复读高中的时候一心想做个数学家,刚进入大学时又打算做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可直到大二时,他才逐渐发现,自己无法全身心地喜爱数学和政治,学习成绩也只在中游徘徊。与此同时,他接触并喜欢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引起了老师、同学的注意。终于,大二的一天,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闻的计算机系。 他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当时也有朋友对他说,改变专业会付出很多代价,但李开复对他们说:“做一个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李开复说:“那一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奋,我对自己承诺,大学后三年的每一门功课都要拿A。” 如果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的李开复就不会在计算机领城取得这样的成就;如果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的李开复很可能只是美国某个小镇上一名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加入素材篮收藏

    5369

    1792

    2680

  • 爱迪生:从小热爱科学,模仿母鸡自己孵蛋

    学习 教育 实践 好奇

    爱迪生小时候就热爱科学,凡事都爱寻根追底,都要动手试一试。有一次,他看到母鸡在孵蛋,就好奇地问妈妈:“母鸡为什么卧在蛋上?”妈妈告诉他,这是在孵小鸡,过一些日子,蛋壳里就会钻出鸡宝宝来。听了妈妈的话,爱迪生感到新奇极了,他想,母鸡卧在鸡蛋上就能孵出小鸡来,鸡蛋是怎样变成小鸡的呢?人卧在上边行不行呢?他决定试一试。爱迪生从家里拿来几个鸡蛋,在邻居家找了个僻静的地方,他先搭好一个窝,在下边铺上柔软的茅草,再把鸡蛋摆好,然后就蹲坐在上边,他要亲眼看一看鸡蛋是怎样孵成小鸡的。天快黑下来了,还不见爱迪生回家,家里的人都非常着急,于是到处去找他。找来找去,才在邻居的后院找到了爱迪生。只见他坐在一个草窝上一动也不动,身上、头上沾有不少草叶。家里人见了,又生气又好笑,问他:“你在这儿干什么呢?”“我在这儿孵蛋啊!小鸡快要孵出来了。”“孵什么蛋,快点出来!”爸爸大声喝道。“母鸡能孵蛋,我要看看怎样孵出小鸡来。”“不行,不行!快回家!”爸爸又喝斥道。妈妈却没有责怪和取笑他,因为她知道这孩子的性格,微笑着说:“人的体温没有鸡的体温高,你这样孵是孵不出来的。”爱迪生虽然没有孵出鸡来,但是通过这次孵蛋活动增长了知识。

    加入素材篮收藏

    5186

    1731

    2612

  • 王亮:勤学苦练,“三个博士都不换”的电工

    学习 磨炼 科技 自信

    18年前,王亮因3分之差而高考落榜,但他落榜不失志,而是抱定“没考上大学,并不等于学不到大学里的知识。将来即使成不了电程师,也要做一名有出息的电工”这样的信念,插班进入职高二级就读,在职高上学期间就钻研起大学电气专业的书籍,在如饥似渴学习技术的过程中,重新扬起了理想的风帆,重塑了自我,成长为大连某重工起重集团一名出色的电气安装调试工人。他“先后与许多国家的专家同场合作,同台竞技,解决了无数棘手的技术难题,令傲气十足的老外也为之折服,为企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1500多万元。有外国公司曾开价20万元高薪挖他但没有挖走”。该集团董事长对他赞不绝口,说他是“三个博士都不换”。

    加入素材篮收藏

    5118

    1697

    2564

  • 詹天佑:儿时对机械着迷,将闹钟拆开并装好

    学习 记忆 好奇 科技

    詹天佑8岁那年进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慧,求知欲强,可是在这里,塾师所讲的都是四书五经和八股文,老是“之乎者也”“天地君亲师”一类陈旧腐朽的东西,枯燥无味,束缚儿童的身心发展。詹天佑对这一套腻烦透了。他最感兴趣的是工程、机械等新知识,他用泥巴捏火车,做机器。身上老是装着小齿轮、发条、螺丝刀、镊子等等,一有空就摆弄着玩。小伙伴们都称他是“机器迷”。一天,小天佑对他家的闹钟突然发生了兴趣,他想,这个方方的东西为什么能滴嗒滴嗒走个不停?为什么它能按时响铃?为什么它能始终这么均匀地走?家里的大人都有事出去了,小天佑决定要打开这个宝贝匣子,看看其中的奥秘。他把闹钟拿到隐蔽的地方,把零件一个一个拆开。他自己的脑筋也动开了:这一个零件是干什么用的?这一个零件和那一个零件为什么咬合在一起?那一个零件是什么力量使它摆动起来的呢?拆着,思考着,一直到把整个闹钟拆到不能拆为止。一大堆散碎的零件怎么按原样装起来呢?詹天佑凭着他那良好的记忆力,居然一件一件装好了,他也弄清了闹钟的构造与原理。

    加入素材篮收藏

    5098

    1687

    2542

  • 宋濂:为求学问不畏艰辛,冒雪访师终成大师

    坚韧 学习 真诚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加入素材篮收藏

    5058

    1678

    2527

  • 苏格拉底:“以便在死前再学一样新东西。”

    自我 学习 价值

    苏格拉底在狱中,即将被处决。一天,他听到一位狱友在唱诗人斯忒塞克惹思的情歌,这首歌歌词特别晦涩难懂。苏格拉底请求这位狱友教他这首情歌。“你为什么要学?”狱友问。“以便在我死前再学一样新东西。”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回答。苏格拉底的一个学生听说了这件事,也甚是不解,终于有机会与老师见面了,他问:“为什么一个人在死前一个星期还要学习新东西?”苏格拉底:“与你在死前五十年学习新东西,是同一个原因。”

    加入素材篮收藏

    5059

    1679

    2516

  •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陆澄为读书而读书

    学习 好奇 方法 读书

    晋代陶渊明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自然清新、朴素优美,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他曾这样总结他的读书方法:“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从读书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但是他读书并不是字斟句酌,而是“不求甚解”,以期与古人心灵的契合。南北朝有一名学者叫陆澄,他从小好学,一生好学不辍,手不离书,可是却没有任何成就。他曾经用了3年时间将《易经》背得滚瓜烂熟,但对里面的意思却搞不明白。他想编一部史书,但是也没有完成。他为读书而读书,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也没有看到书中的精华,所以虽然读了一辈子书,也不能成为大学问家。

    加入素材篮收藏

    4941

    1641

    2470

  • 犹太家庭教育,不但重视知识而且更重视提问

    知识 质疑 创新 学习

    犹太家庭不但重视知识,而且更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得越多,就越会产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许多犹太人家庭里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有人称犹大民族是一个企图揭示自然和人类秘密的哲学家民族。喜欢思考宏观的、深层次的问题,喜欢抽象、喜欢逻辑,铸成了犹太人对孩子教育的核心。

    加入素材篮收藏

    4884

    1634

    2463

  • 余秋雨:为读这几页,忍着饥饿走两个多小时

    读书 学习 精神 忍耐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加入素材篮收藏

    4803

    1604

    2413

  • 门捷列夫:身体不好,但勤奋不息,硕果累累

    科技 勤奋 学习 成败

    俄国杰出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一生从事化学研究,勤奋不息,硕果累累。由于生活清苦和过于用功,门提列夫在入学时期累垮了,住进了医院。他偷偷地把书本纸笔带进病房,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学习。到了晚年,他常常生病,视力衰退到半盲,双手颤抖到不能写字,但仍□授秘书笔录编写自传,整理自己的著作。临终前三个星期,他还参加讨论了乘飞艇到北极探险的计划。门捷列夫就是以这样不断奋斗的精神,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表了五百多篇科学著作,其中包括篇幅达数千页的著作。

    加入素材篮收藏

    4809

    1592

    2386

  • 巴金:背书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写作基础

    学习 语文 记忆 积累

    著名作家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背会几部书了,其中包括《古文观止》。后来他谈到自己的散文创作时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思路连上来的。”

    加入素材篮收藏

    4810

    1588

    2399

  • 项羽:不愿读书,就要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

    学习 专注 志向 整体

    项羽生于楚国将官世家。小时候家里请老师教他识字,没认几个他就不肯再学下去。再让他学剑术,又没学成。项羽的叔叔项梁十分生气,骂他不长进。项羽袒露心迹说:“认字,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敌人,不值得去学。我要学就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学习兵法,终于成就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大业。成功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项羽抓住了主要因素,距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成功并不是要求你具备超人的各方面的才能。若能根据自己的志向,确定要研习的学问,术业有专攻,也能学有所成。

    加入素材篮收藏

    4726

    1575

    2366

  • 顾炎武:从小就勤奋读书,读完了昆山的书籍

    学习 勤奋 积累 学问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首屈一指的大学问家。他生长在江苏昆山,据传说,他从小就如饥似渴地勤奋读书,没有多少年,昆山所能找到的书都被他读完了,至今还流传着“昆山无书”的美谈。顾炎武的著作《日知录·自序》说:“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他不仅每天读书,而且遇到难题,一定弄懂弄通;发现疑点,更是反复琢磨,直到完全清楚、恰当为止。由于不知疲倦地勤奋学习,顾炎武十多岁时就把一部令人望而生畏的《资治通鉴》读完,并且全部抄了一遍。他一生所读过的书,有好几万卷,可以装满一间屋子。

    加入素材篮收藏

    4671

    1550

    2317

关于本站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昂立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 沪ICP备 16005456号
免费作文素材 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