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素材篮X
原作 改后
评分
等第 | 分项得分 | 总分 | |||
思想内容 | 思路结构 | 素材运用 | 语言表达 | ||
二类下 | B | C | B | C | 53 |
题解
题目类型: 现象类、观点型材料作文题
关键词:欣赏 和谐
审题思路:
材料提供的现象: “生活中,我们会欣赏大自然、艺术品、他人乃至自己,欣赏普遍存在。”对此,我们需考虑这一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材料提供“有人以为”的观点: “欣赏是我们和欣赏的对象之间取得和谐。”我们先要理解这观点。“和谐”指的是什么? 欣赏者和欣赏对象之间如何取得和谐? 取得和谐是目的吗?大自然、艺术品、自己、他人都能和谐吗? 我们还要思考: 是否赞成别这观点吗? 原因是什么? 欣赏只能是和谐吗? 有没有不和谐的? 那欣赏者和欣赏对象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界定概念:
欣赏:用喜爱的心情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是对客体的一种审美观照,也是主体的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精神审美,亦是一种灵魂洞察,是一种胸襟气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西方的“和谐”理念:毕达哥拉斯说:“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立生于对立的东西。
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 ①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②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③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它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为什么我们要欣赏?
1.欣赏他人是每个人内心深层的需求,是被看见。人性深处,渴望着自己被欣赏,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欣赏他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是谦逊的修养和善意。看到他人的优点由衷地赞赏,对自身是取长补短的机会:对他人是认可和鼓舞,增强幸福感。
3.欣赏自己是对自身的观照。能够欣赏自己,屏蔽外在的声音,给自己一份审视,一份认可,这是一种开阔的胸襟,一股悦纳自己的勇气。
4.对艺术的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对象需有一定的疏离。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欣赏者已加入很多主观想象、感知,脱离了和自己的真实距离,是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是更高的审美境界。
5.对音乐的欣赏,是余音袅袅的沉醉,是情感上的共鸣,是心理上的触动。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观点 ?1.欣赏他人,对道德修养有一定的要求,有利于和谐,但不一定是取得和谐。
2.欣赏本身是无功利的,取得和谐是无法强求的结果却是可期待的目标。欣赏者与欣赏对象若是彼此欣赏,双向认同,便于取得和谐。若是单向度的欣赏或是仅对某一方面的欣赏,未必能换来欣赏对象的欣赏,和谐也就不可能3.欣赏自己是自我独处的一种方式。这是和自己和解,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拥抱独一无二的自己——和自己的和谐了。
学生可结合以上思考,能自圆其说即可。
分析与评价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评价如下:
文章的主旨做到了紧扣材料,论述详实,结构较为完整。但需要注意的是,前两段迟迟未表明观点,仅简单分析材料,显得节奏过于拖沓,中心观点不明确,影响文章观感。在正式阅卷过程中,由于阅卷老师时间比较紧,无法仔细地逐字阅读,这时候就需要一段好的开头,为文章开宗明义、增色升华。此外,文章段落之间逻辑衔接并不紧密,整篇文章并非层层递进,显得有些混乱。最后,文章字数并未达到硬性要求800字,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文得分。
修改建议
首先,对于文章的整个节奏和结构的把握上,作者在每次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先拟好自己的分论点并进行逻辑上的梳理和架构,这样可以避免段落划分零碎、结构不清晰等;其次,在对于首段和尾段的处理上,一般情况下首段需要抓住读者眼球,迅速而简明地亮出观点,因此多以分析材料+表明观点的方式进行阐述,以后写作中可以尝试此方法;此外,对于文章的论证手法的运用上,要注意尝试准确、多样化的掌握论证方法,除事例论证外,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手法都要加以了解并熟知运用,以后可以多尝试在文中采取多种论证手法,丰富论证层次。论证方法多样不仅能更好地支撑自己的论点,也使得文章内容、层次更加丰富,使自己的文章脱颖而出;最后,一定要满足800字这一硬性要求,通常情况下字数控制在830-850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区间,文章语言可以进一步丰富,这需要日常的阅读累积。
推荐素材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庄子》
3.一般而言,一个善于欣赏别人的人,必是一个丰富的人: 一个被别人欣赏的人,必是一个出色的人。——汪国真
4.一个不欣赏自己的人,是难以快乐的。——三毛
5.只要有热心和才能,就能养成一种欣赏的能力。——卢梭
6.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添价值。——歌德
7.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应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歌德
8.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像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莱辛
teacher-A
给此篇文章点个赞作为鼓励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