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素材篮X
原作 改后
评分
等第 | 分项得分 | 总分 | |||
思想内容 | 思路结构 | 素材运用 | 语言表达 | ||
B- | B | B- | B- | B- | 52 |
题解
“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这是客观事实。无所谓选择“辨明”,抑或是“沉默”,这种属于个人对“生活的观点与立场”的态度都是可以成立的,也应该受尊重。世界的差异性、多元化,往往来自人们对事物的不同认识、态度、观点等。
对待“生活的观点和态度”既然可以不同,那为何一定要说服对方呢?如果要区别讨论的话,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争辩,在什么情况下选择沉默?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我们可以做出哪些选择?支撑这些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然而,当出现限制语“理越辩越明”时,我们可以对这一判断进行“追问式”思考:你认为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辩论”是唯一的“方式”、“手段”么?或许它能够推进人的认知,甚至可能达成“统一认识”;但是,也不能认定“辩论”就是揭示“真理”的唯一方式吧,例如“实验”、“推演”等科学求证法,对于“真理”的阐释同样重要。如此考虑,你是否对分号前的语句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这句话其实与分号前并非严格意义的并列关系,它讨论的对象是“改变对方立场”,这就与前一句“辩理”不是同一范畴了。语义在首句“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限制之下,即我们对他人的“不同观点和立场”,是否选择沉默。
分析与评价
同学你好,很高兴批改你的作文。
表扬一:以名人名言来引入观点。
表扬二:观点分论点较明确。
表扬三:结尾简洁。
问题一:观点没有出现在第一段。
问题二:缺少原因分析。原因分析:就社会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原因分析一般两到三个原因,单独成段。
问题三:分论点段的例子都用了简单的一句引用,建议可以替换一个变为具体的人事。
修改建议
建议一:建议在首段出现观点。
建议二:建议加上原因分析。原因分析:就社会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原因分析一般两到三个原因,单独成段。
附上议论文大致写作框架(仅供参考):
(1)[开头一句话观点]
(2)[原因分析:就社会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原因分析一般两到三个原因,单独成段,可以用“究其原因”等等词语提示阅卷老师关注。
(3)[分论点一+论据一]
(4)[分论点二+论据二]
(5)[“转”:将作者观点极端化谈弊端,以便让两个关键词都能出现在文中](请斟酌题目是否为对立的题目,不是可以不用“转”)
(6)[结尾(一句话)]结尾最简单是重复观点
最后,高三加油!
推荐素材
于无声处听惊雷
人的一生中势必会持有与他人截然不同的观点与立场,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注定了对立多元的产生。于此,我们难免困惑与犹豫,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似乎难有万全之策。
“沉默”或许扮演了太多万金油的角色,尤其是观点相反之时,太多人默契地选择了“沉默是金”的态度,因此就该称他们“怒其不争”吗?“辩论”同样是大众在利益相抵触时选择的利器,唇枪舌剑下又一定值得肯定吗?恐怕都未必。辩论区别于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的“扣帽子”行为,而是应该表现为以说理的形式输入自己的思考与认知,和胁迫硬塞的强盗行为大相径庭。沉默亦然,于三缄其口中,听之任之有之,然而无声的悄然的抗争与反对亦有之。因此,我们很难定义两者,狭隘的普遍观点已存在明显的谬误与偏差。
诚然,各人有各人的观点意见。世上千万问题,觅不到正确答案的比比皆是,本来就是对面之思的事,却有时被人为地定义了。除去客观世界中的真理事实,其余主观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即便如此,展开辩论从某种角度来说依旧是不可或缺而必要的。人类并不生来带有既定的立场,而是在后期的环境影响和自身发展中应运而生的。通过辩论,并不一定是为了使对方接纳自身输入的观点,而是交换思想、情感交融、思维碰撞的必要过程。我们在辩论中的收获不是洗脑般地单方面赞成对方,而是自我的反思与更深层次的领悟。因而,辩论本身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称道的事,后续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人类需要辩论,正如草木所求阳光,作为普照的深层次教育,辩论远不止是你来我往中的唇枪舌战。
如此,沉默又当如何自处?它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沉默与辩论不是对立的角色,而是相互融合、部分重叠的亦敌亦友。在坚持己方立场的前提下,无非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辩论是入世,冀世人之深感自省;沉默是出世,孤芳自赏。任何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思想深度的人,不会因沉默或发声就人云亦云,更不会执拗己见。及时接受明见,弃之歪理,才是正解。
辩或默,相伴相生,互相依存,因此才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一句,已是道尽一切。
点评:这篇考场习作在一类卷中受到青睐的主要理由:作者没有在“辩论”与“沉默”中做单一选择,而是先对“辩论”、“沉默”进行独特地解读,然后自然地推演出这二者“不是对立的角色,而是相互融合”的观点。“通过辩论,并不一定是为了使对方接纳自身输入的观点,而是交换思想、情感交融、思维碰撞的必要过程”,作者的这一认识,超出一般同龄人的思考,“理既然是越辩越明”,那得益的当然也包括辩论者本身了,且一定会达成“自我的反思与更深层次的领悟”的作用。
小作者的妙语颇多,如“辩论是入世,冀世人之深感自省;沉默是出世,孤芳自赏”、“任何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思想深度的人,不会因沉默或发声就人云亦云,更不会执拗己见”、“及时接受明见,弃之歪理,才是正解”等。语言表述可以再修改得精准一些,但是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烁,在众多考场作文中让人眼前一亮。
另外,不难看出小作者在考场中处于思维被激活的状态。她在高度概括了“辩论”与“沉默”各自的利弊之后,立刻提出:“我们很难定义两者,狭隘的普遍观点已存在明显的谬误与偏差。”有了这样的理解,接下来的行文就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了。
teacher-A
给此篇文章点个赞作为鼓励吧!^_^